钙泊三醇软膏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08/5606844.html

(7)执掌学会

在牛顿一天天地好起来的同时,他的对手却在一天一天地“烂”下去。胡克活着时候没有人去把他扳倒,他在晚年担任皇家学会的秘书,基本上是掌控着这个最负盛名的学术团体,因为学会的主席都是上层官员兼任,很少到皇家学会主持会议。那个自命不凡的眼中钉牛顿也早已躲得远远的,改行做金融去了。最后打败胡克的是疾病。年,胡克开始双目失明,两腿肿胀,大概是糖尿病的症状。年3月胡克在落寞中去世了。此时的皇家学会也因经营不善走向了破产的边缘,昔日辉煌时期的位成员如今只剩下一半,17世纪的那些学术大咖们绝大多数已经离世。此时学会主席的位子正好空缺,牛顿显然成了主席的最佳人选。过去的绊脚石已经不在,善于收拾烂摊子的牛顿欣然接受了这一职位。可以说,牛顿又一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重振皇家学会辉煌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牛顿的肩上。如果当时不是牛顿来接任主席,皇家学会很可能挨不过几年就“树倒猢狲散”了。

英国皇家学会

牛顿的一些朋友知道牛顿还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光学方面有研究成果压了几十年没有发表。在朋友们的催促下,牛顿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研究资料。此时书的出版既没有资金的上的困难,也没有了人为的障碍。年,牛顿的《光学》出版,这可以说是牛顿接手皇家学会之后学会的第一件大事,这部书在《原理》之后也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于《原理》的是,《光学》是用通俗的英文而不是拉丁文写成的,而且书中极少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

在《光学》的后面,牛顿以附录的形式,列举了一些当时他还不能论证的科学猜想,名其曰“疑问”,第一版列出了16个“疑问”,最后他增加到31个。在第1个疑问中牛顿猜测万有引力能够使光线弯曲,看到这里你肯定马上想到:这不是广义相对论吗?在第5个疑问中,牛顿提出“物体和光是否彼此相互作用,即是否物体作用于光者为发射、反射、折射和拐折它,而光作用于物体者为使它们发热并使其各个部分处于一种热所致的振动者之中?”这会让人稍稍联想到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在第30个疑问中,他说:“物体变成光,光变成物体,是适合于自然界的过程的,自然界看来是喜欢转化的。”这不正是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理论的粗糙形式吗?

还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在最后一个疑问中,牛顿猜测除了引力、磁力、电力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的吸引力,它只达到这样小的距离以致迄今为止逃过观察……物质的最小粒子可以由于最强大的吸引而粘聚在一起……”,20世纪的科学家们果然发现了这样的短程力,即强相互作用力。在这里,牛顿更是试图猜测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统一场论也成为爱因斯坦等现代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科学图景。

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多项重大贡献都可以在牛顿那里找到源头。爱因斯坦是否从牛顿的猜想中得到过启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早就读过牛顿的《光学》。尽管牛顿的猜测是不成熟的,也难免有一些错误,不会列入教科书供学生学习,但是这些金光闪耀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来说,可是最为珍贵的传世之宝。

牛顿爵士

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平民科学家取得在当时并不具有实际用途的科学成果,就可以被封为爵士,晋升为贵族,可见近代欧洲各国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不是皇族,那么就只有为帝王攻城掠地的将军才有可能封爵,科学技术在东方大国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奇技淫巧,仅供猎奇、取乐之用。

很快,皇家学会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走上了巅峰,牛顿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牛顿一直在剑桥呆着,就算是他当了皇家学会会长,也难以施展拳脚使皇家学会翻身。所以他在造币厂这7年当真不是白干的,一是积累了财富,二是历练了管理的本领,三是建立了自己在政府和社会的人脉关系。所有这些再加上《原理》给他带来的个人声望对于他挽救半死不活的皇家学会并使之成为近代科学的一面旗帜,都是至关重要的。

牛顿在拯救皇家学会的同时,也在极力树立个人的权威,收紧学会主席的权力,打压不够顺从的人,对眼中钉的排挤程度远超老对手胡克,毕竟胡克不曾拥有牛顿现在的权势。权力可以改变一个人,连牛顿这样谨慎、内敛的天才人物在获得权力后也会膨胀跋扈起来。毫无悬念的是,牛顿一上台,就让胡克在皇家学会留下的所有痕迹,包括他的工作成果、他的画像,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至于之后好几百年胡克都没能拥有他在科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清理完死人就该收拾活人了,英国的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创建人弗拉姆斯蒂德(Flamsteed)逐渐成了牛顿的眼中钉。如果说胡克死后遭清理还情有可原,这是他生前打压牛顿时所埋下的祸根造成的,而弗拉姆斯蒂德确实是很冤。牛顿为了验证自己的引力理论,曾从弗拉姆斯蒂德那里多次索要过不少的月球观测资料。但是当上皇家学会主席之后,牛顿在索要资料时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经常对弗拉姆斯蒂德指指点点,有时甚至无情地羞辱,这就激怒了弗拉姆斯蒂德,导致弗拉姆斯蒂德不再那么顺从,毕竟老弗也是60多岁、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之后牛顿为了自己的需要,未经老弗允许私自出版了他的《观测星图》,最后把人家逼得郁愤而死。

虽然学会复兴了,气场强大了,但18世纪的皇家学会没有再涌现出像17世纪的那样一批大牛。学会只剩下了牛顿这么一个超级大牛,而且是一头只吃老本、不再产奶的老牛。晚年的牛顿除了打压英国国内的眼中钉之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因微积分的发明权之争跟海峡对岸的莱布尼兹打嘴炮。

莱布尼兹年生于德国莱比锡的教授家庭,比牛顿小三岁多。他是和牛顿比肩的伟大学者,实际上他早年的时候比牛顿还要牛。莱布尼兹未满20岁就在莱比锡大学通过了法学博士的资格鉴定,但是因为他太年轻,按学校的规定不能授予他博士学位。于是莱布尼兹一气之下离开莱比锡去了充满着自由气息的纽伦堡大学,在这里又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这次不仅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还被聘请做教授。不过莱布尼兹婉拒了教授职位。这时的牛顿才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后才拿到硕士学位,当上研究员。莱布尼兹兴趣广泛,学识比牛顿更渊博,见识比牛顿更广阔,数学和手工艺水平也不输牛顿,但是在物理学的贡献上无法跟牛顿相提并论。

莱布尼兹对牛顿的评价还是相当的高。在年一次宫庭宴会上,普鲁士国王腓特烈问莱布尼兹对牛顿的看法,莱布尼兹答道:“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当然,在“嘴炮”之前,牛顿也曾在书中吹捧莱布尼兹为“最杰出的几何学家”。这说明这两大天才也曾经惺惺相惜。把牛顿和莱布尼兹比较一下,可以发现两人的人生经历也多有类似:都是早年丧父(牛顿连父亲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牛顿靠发明反射天文望远镜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莱布尼兹靠发明实用计算器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相对于他们一生的成就来讲这些不过是雕虫小技;两人都发明了微积分;进入18世纪后莱布尼兹当上了柏林科学院的院长,牛顿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

(8)万世辉煌

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天才人物,而跟他矛盾最深的也都是那个时代以及整个科学史上的天才:胡克、莱布尼兹。他跟莱布尼兹的交恶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人的关系,而是波及到英国学术界与欧洲大陆学术界的关系,甚至滞缓了英国数学发展达一个世纪之久。牛顿是一个不够豁达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他在历史上的声誉。但是他活得比他的对手都要长久,这使他在所有的交战中最终都占据上风。纵观历史,“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

不能不说,牛顿的这种内心坚韧,跟他的基督教信仰、跟他的基督情结有关。有人说牛顿的信仰妨碍了他后半生在科学上的发展,要知道,牛顿的宗教信仰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为什么他的宗教信仰没有妨碍他前半生的科学探索和发现?实际上,他的信仰在一些方面反而帮助了他的研究,这是因为他所信仰的上帝不仅是一个万能的上帝,而且是一个理性的上帝,它做事合乎逻辑、合乎道理,不是那种任性胡来的大神。牛顿出生在圣诞节那一天,跟救世主耶稣是同一天生日,这不仅加深了牛顿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同时也让他天生就有了圣人情结和救世的责任感,他孤傲的外在表现恰恰来自其内心的自命不凡。他年轻时的孤癖、封闭、敏感、坚韧,以及他后期的雷厉风行和飞扬跋扈,其实都跟他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命不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年3月31日,84岁的牛顿离开了这个被他用智慧照亮了的世界。他的墓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牛顿的一生是孤独的,但死后却有一众名人依偎在他的身旁。能够永远陪伴在牛顿的身边,成了后世英国杰出科学家死后的最大荣耀,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达尔文、开尔文、汤姆逊、卢瑟福、霍金。

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原理》为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古老天文学的争论画上了句号。牛顿在《光学》中留下的一些猜想甚至在年后的20世纪仍然能给予一流的科学家一些重要的启示。

牛顿一生中最大的一项成就是研究出了万有引力,但是,几乎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性吸引力”却对他不起作用。他终生未娶,没有留下自己的生物基因,但是他留下的文化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伏尔泰说,牛顿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法国法郎上的伏尔泰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军人物的法国杰出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对牛顿的推崇几乎达到了极致,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当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时,有人回答说,一定是牛顿。这个人说得有道理,因为倘若伟大是指得天独厚、才智超群、明理诲人的话,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为了将牛顿的理论、思想、方法及其所代表的近代科学文化带进千家万户,使近代科学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伏尔泰写了《牛顿哲学原理》、《牛顿的形而上学》等书。他以通俗的方式,以与笛卡尔的旋涡体系相比较的手法,向法国公众介绍了牛顿的宇宙体系;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

18世纪的英国伟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黑格尔的名言“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就是从他那里抄来的)在诗中写道:

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

隐藏在黑暗里。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团结出版社,张士耿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ndw.com/zgnmxr/1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