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60年代到分责任田到户之前的,农村七、八、头十岁的孩子来说,对水牛的习性绝大部分是了如指掌,因为这波在农村生长的孩子,为了给家庭“挣”点工分,无条件的选择看牛,因南方水牛居多,再说看水牛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有时也会来带些乐趣,特别是骑牛等。尽管有时会影响上学和做作业,但是大家都一样,也就无所谓了,也好,那时小孩的学习没有现在这样“激烈竞争”(现在又是请家教,又是补习班,再买辅助资料等),自由轻松。其实过去农村温顺的水牛也是有好多学问的,告诉你一些。

养牛的学问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前,一个规模在一百几十亩田的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民组),因那时农村机械化几乎没有,农田耕作(翻田碎土)完全靠牛,所以每个生产队都养一些牛,多则七、八头,少则四、五头,总之,生产队养牛必须能满足在最忙的季节(双抢)里,农业生产所需求,当然养的牛同样有牯牛(公牛)和沙牛(母牛)以及牛犊,牯牛体壮打耖,沙牛犁田和繁殖,“千斤犁万斤耖”对牛的劳动也有明确的分工。

骑牛的学问

骑在水牛背上叫骑牛,这种“本领”是从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当然,这都是放牛娃所“干的”事,骑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爬上牛背,再能讲怎样骑法。那时骑上水牛的方法有这几种,如果是小牛,个不高,就直接跳跨上牛背中间,两腿夹住牛背就行了,小牛有时会蹦的;要上大牛背有两种方法,一是两手抓握牛两角,稍微轻轻一拽,大牛自然低下头,此时放牛娃两脚迅速站到牛头上,牛“熟悉”友好的一抬头,会将放牛娃“送到”牛背上,这种方法经常用;还有一种方法是,人站在大牛的一侧,用靠近牛头一侧的一只脚踩在牛前腿窝处,双手扒住牛背脊梁,顺势一跃上牛背。至于怎么骑牛,根据熟练程度和胆识就随心所欲了。

用牛的学问

过去农村有句古话:“一怕扶犁稍(用牛),二怕栽头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三怕背朝天(割稻插秧),四怕水田浇(车水)”,这几样农活都是辛苦的事情,耕田钯地时,尽管是牛在用力气,但对于用牛(操作)者而言,不但要有相应的操作技巧,牛走多少个来回,用牛的人同样要走多少个来回,同时在牛调头时,犁或钯相应的劳动工具是需要操作者用手“调整”过来的,“好牛一天耕三亩”,可以想象用牛人的劳动强度。难怪那时生产队评工分(一个工作日能得几分工)时,男劳力不会用牛不能评十分工啰。

教牛的学问

教牛其实就是训练小牛,是让小牛听懂和掌握操作者的口令,如走、停、向左、向右等,一般情况下在小水牛一周岁多点的时候进行,首先将小牛“配戴”上劳动工具(一般是犁),到比较松软的土地间(如沙滩)开始训练,前面一人用一根车水杆,将顶头固定在小牛的牛鼻子边,(用绳固定),后面一人,扶着犁稍进行叫口令(如:“嘿”就是走,“和”就是停,“切啰”就是向左,“撇啰”就是向右等),前面一人根据后面一人的口令,用杆子牵牛,采取相应的动作“告知”小牛,前后两人配合,反复训练,直到小牛听懂口令为止,有的牛需要训练多天次。

喂牛的学问

喂牛其实是根据不同季节而定,也就是根据自然界的草的长势而定,在江南一年四季除冬天枯草季节外,野外都有青草,所以喂牛是以野外放养为主,但是:“放牛要起早,牛吃露水草,天天都一样,牛才养的好”,放牛人起早是必须的,圩区放牛吃草的地点,基本是以田埂边和圩堤上草为主,在田埂上放牛,必须要有人牵着牛,不然牛也会吃庄稼的,牵着牛也是为了帮牛找些好草吃。冬天的牛,一般喂准备好的早稻草,一日三次加喝水,有条件的此时还给牛加一些“补料”,诸如黄豆包、泥豆包等,这样保证牛安全过冬。

过去温顺水牛的学问很多,现在的小孩是无法体会到的,今天就讲到这儿,欢迎你能讲几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ndw.com/zgnmxr/1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