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共同未来(中国第一家获得公募资格,并致力于帮扶在叙利亚周边国家难民儿童及青少年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派出第四期国际志愿者,前往位于土耳其安卡拉的TOG妇女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下文是志愿者两周多以来的服务经历与体验。

应土耳其当地机构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难民儿童和其家庭的隐私,本次推送中所有照片都没有拍摄孩子们的正脸,望读者谅解。

来到土耳其tog进行服务已经快一个月了,回想刚到达tog时,整个队伍遇到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这里是否需要我们?现在的我们不敢说找到了答案,却至少有了一些体悟。

第一次和队内所有成员见面时,惊喜地发现大家有着同一个想法:避免过多的同情和怜悯,希望在我们的课程里实在地教到孩子们一些东西。国内大部分民众对于难民,特别是难民儿童的态度,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主观悲悯的色彩,想象中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童,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在异国他乡漂泊度日。从志愿的一开始,我们想避免这样集体主义的刻奇,先用自己的体会告诉大家我们看到的土耳其的难民儿童生活的状态和他们的成长。

第一次来到tog,中心整体现代化的设施让我们惊喜,而第一次课程遇到的孩子们也和刻板印象中的难民儿童截然不同:有一对穿着可爱的西装背心、打着领结的兄弟调皮地作弄起了志愿者,还有笑容开朗的小男孩戴着志愿者的墨镜模仿model让我们给他照相。孩子们也很乐于表达,在听完了我们的课程安排之后,孩子们自己民主投票选出了最想上的音乐课和绘画课。但在这样的轻松快乐之余,我们的疑问也被放大了:这里的孩子真的需要我们吗?中国国内的贫困山区里比这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更艰苦的孩子是不是更需要帮助?而这种困惑在我们和当地对接中心的联系之后被进一步放大:中心本身并没有针对孩子的活动,主要侧重于妇女和青年;新任的协调员先生对我们的教学计划一无所知,给我们安排的课时也极为有限。我们似乎并不是被需要的志愿者,更像是一群这里的outsiders。

记得那几天志愿者们之间互相聊天也常常问到:我们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一边这样自我怀疑,一边我们还是“厚脸皮”地要课,当时大家的想法是既然来到了这里,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多吧。中心开展妇女活动时,妇女会带来自己的孩子,我们就抓住这些时间开始活动。意外地,正是在这些“蹭课”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中,我们似乎有点找到了自己到来的意义。

我们过去总把难民儿童想成扁平化的一个整体,但是越相处越发现难民儿童之间也有巨大的不同,从而引向不同的需求。有穿着考究公主裙的女孩,也有小手黝黑一家有八个兄弟姐妹的女孩;有总是吃着零食带着男孩们打闹的孩子王,也有安静地用毛笔写下自己名字的小男孩。给妇女开设心理课程的老师自己也来自叙利亚,告诉我们她个人不喜欢难民这个词,因为难民这个大概念将太多不同的人群划归成一个group。叙利亚当地的阶层划分和贫富差距在生活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之间同样沟壑分明地存在着。这或许解释了我们的困惑和传统的偏见: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过得水深火热,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过得无忧无虑。志愿者间曾经讨论过是否需要告诉国内的民众,有一部分难民没有大家想象中活得那么惨。当时有人有过这样的疑虑,在国内的民众知道他们过得没有那么惨之后,是否会丧失对于难民的同情从而丧失对于难民议题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ndw.com/zgnmbtl/5854.html